自我觉知

自我觉知 

转自《哲学园


自我意识与概念

 

自我意识,在最日常的意义下是一种单纯的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是一种对自己而非外物的当下感受。但这个层面的自我意识实在太空泛,而且可以说是单纯主观的,而我们对单纯主观的东西无法构成任何知识。

 

但是,自我意识其实并不单纯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为自我意识的另一个层次是,我们可以思考「自己」。一旦我们把「自己」当作为思考的对象,我们就不是把自己当作纯粹的主观存在,而具有某种客观性,同时可被言说。亦即,我们可以对象化(objectify)「自己」。

 

自我意识是一个很有趣的精神现象。一方面,它把自己「当作不是自己」,而把自己当为一个可被言说的、具有客观性的对象来思考;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同时又没有离开自己的「主观性」,因为如果把整个主观性的层面化约为单纯的客观对象,「自我」现象亦会随之而消失。

 

概念的自我把握

 

这种「既是我但又不是我」的模棱两可(ambiguity)正正界定了自我意识是甚么。如果我们把「既是我但又不是我」视为自我意识的规定,我们就有了一个准则去审视甚么东西最符合这个规定:即一方面把自己界定为对象,把自己视为一个和「外物」对立起来的另一「物」;但另一方面亦知道这个和外物对立的「自我」不等同于自己,同时又没有把自己当作成一个单纯的「物」。

 

最直观的例子是照镜子,一方面我们知道镜子反映出「自我」,而这个「自我」和其他东西相异,但另一方面我们亦知道这个反映本身并非「自我」的存在,起码不是整个「自我」。

 

这个对自我的反思可以是一个无限的进程,即不断把自己对象化,但又发现这个对象未能穷尽自我,甚至当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此时你把自己当作对象,你就已经无可避免地改变了自己的存在,使得自我认知和自我的存在不再对应。借用谢林的说法,这个主体和对象的不对等性使得对自我的完全认知成为不可能,用他的例子来说,当你意识到自己很优雅,你就不再优雅。

 

在此,一个黑格尔式的策略就是去指出这个层次的自我意识未能执行彻底的反思,它还是把自我视为某种被给予的对象,某种「外物」,等待被认识,而并不是把自己视为一个纯粹的思维主体来把握。

 

所以,绝对自我意识要得以可能,就必须在纯粹概念层面上作出自我反思。因为构成此主体的是概念,在纯粹概念层面上作出自我反思,那就是概念的自我把握,亦即是「对概念本身做出概念式的理解」。

 

(但是,正如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说,「绝对」与「抽象」很多时都是同义词,例如「绝对空间」不外乎是指「抽象空间」,在这里的绝对自我意识,亦是在一种抽象的自我意识,是个由具体的精神发展过程中所产生及经抽象化后的结果。人类精神发展到能以这种高度抽象的方式思考,是有其具体的历史发展的。真正具体的自我意识,必然须包含在这个具体的历史进程中。)

 

只有概念的自我把握才最能符合我们上面所假定的自我意识的准则。一方面,概念正如镜中的倒影般呈现自己(即对概念进行概念式的理解),但另一方面,这个概念的自我把握又必然作为一个无限的运动。正如镜中反映的自己不等同于真实的自我,而只是一个有限的映像,在这个映像背后,永远还有一个「真实的自我」。

 

但是,这个镜例子未能把握的地方是,镜子不能反映整个「自我」,是由于这个「自我」是在镜子的映象「之外」,正如在镜子反射的映像背后,还有个真实的自我存在。

 

但对纯粹概念而言,并没有概念「之外」,概念对自身的理解没有「背后」更真实的另一个存在,而只有概念自身。在这个层面上的自我意识没有真正的「主体—对象」不等同,在经验层面中,「自我意识—认识」之间的无限运动,是因为要追求那被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实」自我,因此这种自我把握是被「外物(所谓的真实自我)」所引动的。

 

但概念的自我把握却是浸淫在自身之中,并非由外物引动。在这个意义下,黑格尔才得以说「概念的本性是自由和无限的(无「外物」限制)」。


查看全文
 
评论
 
 
热度(2)
 
上一篇
下一篇
© 老马迷途|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