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如钟摆

人生就如钟摆

转自《哲学园》


近代哲学是关于意识主体的哲学,大部分哲学家把主体看作纯粹的理智和认识主体。然而在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眼中,人固然是理智和认识能力的主体,不过人在更加根本的意义上是一个具有本能、冲动、欲求和渴望的主体。因此,叔本华对西方哲学发展的意义在于他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转而强调主体的非理性面向。

 

叔本华深受康德(Immanuel Kant)哲学影响,但他的进路跟费希特(J. G. Fichte)、谢林(F. W. J. Schelling)及黑格尔(G.W.F. Hegel)等德国观念点者所采取取消物自身(das Ding an sich/thing-in-itself)的做法不同。他保留了物自身,并把它看成意志(der Wille)。由于叔本华认为人和世界的内在本质是意志,所以他的哲学比较关心人的非理性面向,例如情绪、欲望和身体反应等等。继叔本华之后,不少哲学家开始关注人的非理性面向,例如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Schopenhauer as Educator)一书中将叔本华当成自己的哲学启蒙老师。以至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中,王国维萃取了叔氏的美学观,创新了「有我、无我之境」的中国艺术审美路径。以此足可见叔本华在哲学史上深远的影响力。

 

作为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是叔本华重要的作品。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关于「物自身」和「现象/表象」的区分。他认为人类的认识基于主客对立的形式。经验和科学的世界,或者说由感官经验和理性认识的世界,都属于主体所认识的那个表象世界。叔本华的意思是任何一个被认识的经验客体都是由主体的先验认识能力所构造出来,叔本华实际上重复了康德在第一批判的思想︰主体利用感官形式(即时间和空间直观能力)和知性的概念构造认识对象。因此在叔本华看来,人们看见太阳,那个太阳只是呈现在人们意识中的,处于一定时间、空间下的太阳,太阳无非是被意识了的太阳。

 

客体要存在于人类的意识当中,就要通过主体的认识能力被构成,叔本华于《四种充足理由律》(On the Fourfold Root of 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中认为人有四种构造认识对象的能力,他将充足理由律(the law of sufficient reason)分为四种形态:存在的理由是指事物一定要处于时间和空间的直观形式之中;变化的理由指事物的变化要服从因果规律;行为的理由指事物的行为皆有其动机;认识的理由指人进行认识时要服从理性和逻辑规律。

 

以上可以看出,叔本华认为在主客对立的认识框架下,对象总是相对于主体而存在,而在一定意义上客体作为主体的产物而存在。他指出表象的本质形式就是主客对立,客体的形式又是寓于各种形态内(即在主体内)的根据律。

 

作为意志的世界

 

叔本华指出世界拥有两个不同的面向,一个是被表象,即被认识的、处于现象层次的世界;另一个是不被表象,独立于人的认识的世界。叔本华指出在充足理由律的认识方式下,自我和世界都是相对于对方而存在。在这个意义下,如果人对世界进行认识,人所认识到的世界只能是被表象的、现象层次的世界。

 

如果我们对自我进行认识,我们所得到的自我只能是被表象的自我,即我们的身体。但自我同时有着另一个面向,即独立于被人类认识的面向,叔本华认为这就是人的意志。但叔本华认为这并不表示作为表象的意志(身体)和作为本质的意志(本质)是两个意志,两者其实是同一个意志,只是相对于主体的观看角度而言,呈现出不同的面向而已。

 

叔本华指出被认识的物理躯体是意志的外在表现,所以人的身体正是人的意志的可见表现。他举例说肠的输送就是客观化了的饥饿;生殖器的反应就是客观化了的性欲。整个身体就是意志的外在表现,身体作为被其中一个意志的表现,亦即作为人的认识客体,身体需要服从充足理由律,但意志本身却独立于各种充足理由律。可以说意志本身是盲目的、不停欲求的机器,而且它的各种欲求、渴求、和本能的冲动根本没有根据。

 

叔本华花了很长篇幅指出个人的本质是意志,之后他利用模拟方法,指出既然个体是一个意志,而在个体之外还存在着众多个别事物,它们的本质应该都是意志甚至整个世界的内在本质亦是意志。因此,在世界上,每个个体本质上都是一个小意志,而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大意志,众多小意志其实是作为整个世界的大意志的一部分。

 

整个世界,从表象的层次(被认识)的层次而言,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但它们只是作为同一个大意志的外在表现。叔本华认为意志的表现存在等级层次差别。他表示意志在无机物那里的级别最低、然后在有机物、动物那里又高一些,意志最后在人类那里达到最高级别的表现。但到底甚么是意志的最高级表现呢?

 

人的生命与意志

 

在叔本华看来,每个生命体都有欲求的意志,欲求的意志实际上是存在意志。由于意志客体化的程度有所不同,各种事物意识到自己的意志的清晰程度有所不同。人是意志客体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所以唯有人对自己的意志拥有最清晰明了的知觉程度,亦即人对于自己的意志欲求有最深的体会,因而有更大的痛苦。

 

意志在人身上表现为无尽的、永不停息的欲求,人的欲望无限,但所欲求之物有限,因此人必然会感到痛苦。叔本华并不否认存在幸福和快乐,但他认为痛苦比幸福和快乐更加根本,也更接近作为大意志的世界的本来面目。幸福和快乐只是短暂满足了的欲望,一旦满足的感觉退却后,更大的痛苦马上出现。有时即使人们得到长时间的满足和幸福时,人们又会陷入无聊之中。而在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发现自己的意志和所意欲之物之间存在障碍物时,又会引起人们的痛苦和焦躁。叔本华曾经以一个甚为形象的比喻描述人生的悲惨状况:人生就如一个钟摆,永远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叔本华认为人对于意志的知觉程度知觉最为清晰,所以人比无机物、有机物和动物更能感受到生命的痛苦。但叔本华指出在人群之中,智力程度愈高的人,较其他人愈能感受到痛苦;如此说来,具有天才的人就是最痛苦的人。智力程度较高的人和天才,他们往往善于抽象思考,他们的思考范畴极为广泛,会把将来和过去都纳入思考范围,而痛苦的最主要原因是这些人往往不愿安于现状,却把思绪和精力投放在已经不存在的过去和尚未存在的未来,作无谓的追悔和对未来感到焦虑和幻想。


查看全文
 
评论
 
 
热度(1)
 
上一篇
下一篇
© 老马迷途|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