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与感性

先验与感性

转自《哲学园》


先验与超验

 

康德称自己的知识理论为「超验哲学」(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即是说,康德是要找出先于经验而使经验得以可能的条件。从他的经典作品《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一语双关的书名就可看出此一理念。一方面,此名意旨对纯粹理性本身,即人类的认知能力本身作出批判性的探究,另一方面,也有指从独立于经验的纯粹理性出发去批判人类的认知能力。即是说,《纯粹理性批判》的理论目标就是要「在实际认知之前,先对人类的认知能力本身作出批判」。

 

与「超验」相近的概念是「先验」(a priori),两者都包含「独立于经验」「先于经验」的意思,但两者绝不可混淆。例如,数学作为先验的科学,其真假值不依赖于经验世界的情况,经典几何空间下的三角形内角和必定等同于一百八十度,即使世界如何改变,这个真理也不会改变,因此它是「先验」——先于经验的。但是,「超验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是这些独立于经验世界的真理,而是可以规定经验世界以什么方式出现的条件。也可以说,「超验哲学」就是研究这个经验世界的形式。这个形式同样不依赖于经验世界,反过来人类所有可能的经验都依赖于这个形式。

 

因此,康德哲学有两个基本的理论层次,一是具体的、有时空性的、有感性内容在其中的经验世界,一是普遍的、非时间性的(因为时间与空间本身就是经验世界的纯粹形式,此形式,即「时空本身」,并非存在于时空之中)时的超验结构。超验层面和经验层面的差别是不可互相化约的。

 

感性与知性

 

人类的一切知识和经验都离不开感性和知性。感性和知性是相对独立的系统,但两者共同建立起人类的知识和经验世界。

 

感性机能即时间和空间。此时空并非当代物理学意义下客观时空,而是人类主观的认知形式。人类作为认知主体,把事物以空间的方式呈现为外在(例如身体,存在于空间之中),以时间的方式把事物呈现为内在(例如记忆和心理状态,并不存在于空间之中)。两者的结合包括了人类整个可感世界的范围。

 

因此,康德所言的时空是人类感性的单纯形式。时空感性形式是先天(innate)的,即是说,它们并非来自于经验。因为我们不可能经验到一个叫「时间」的对象,你不能把时间拿在手上说「看,这就是时间」。反过来说,一但有了经验,感知到任何对象,时空已经作为经验的纯粹形式在运作。学界上有一个比喻(同时亦有反对此喻的声音),时空感性就像是一个眼镜,我们必须透过这个眼镜去看事物,也由于有此眼镜,我们才能获得经验。

 

知性即概念思维的能力。人类通过概念思维,对感性对象作出具客观和普遍性的批判,由此产生知识。我单纯地看见一个事物,我并没有对它产生知识,但当我以概念的方式把握它,例如「此杯具有红色的属性」时,我即以「实体与属性」此概念为基础去理解(Understand)这个对象,从而认识它。没有这些概念的理解,一切知识都不可能。

 

而且,这些基本的概念也必然是先天的,即是说这些概念不可能来自于经验甚至感性。首先,这些概念本身并不是「被感知」的,你可以看见红色的杯,但你不能「看见」「实体与属性」这个概念本身,反过来,如果你不首先通过概念理解了对象,你也根本没有「看见」「一只杯」,你看到的只是个莫名的对象。

 

而且这些概念也不可能通过经验归纳来获得,因为归纳的过程本身已经需要「数量」和「关系」等概念来支持。这些先天的、不来源于经验的基本概念,康德称之为「范畴」(Categories)。康德鼎鼎大名的「十二范畴」,就是列出了十二个人类知识必然要有的基本概念,「实体与属性」与因果关系就是其中之一。


感性和知性是人类先天地拥有的认知能力。因此康德反对洛克的经验主义说「心灵是一块白板」,后者认为人没有任何先天拥有的概念,一切概念都由经验而来。


查看全文
 
评论
 
 
热度(1)
 
上一篇
下一篇
© 老马迷途|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