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

转自《哲学园》


异化

 

马克思所关心的并非只有冰冷的理论规律,作为一名早年的人道主义者,他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处境也有着深切的关怀。他用「异化」(alienation)这一概念来捕捉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生存境况。所谓「异化」,简单说就是指人丧失了对于自己创造活动与创造物的控制,人造的力量反过来支配了人类。对大工厂生产在线的工人而言,他们不仅无法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任何形式的占有,而且劳动过程的单调重复也让他们失去了自我,他们用大量劳动创造了一个异己的世界,代价则是自身的贫乏。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原本是人异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创造性的体现。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能体现人的创造性的劳动却成了奴役与折磨,只有动物一般的吃喝拉撒才让人感觉到一丝自由。劳动仅仅成了一个外在于自己的东西,劳动不属于工人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工人只是为了生存被迫劳动。

 

阶级与阶级斗争

 

马克思并未对「阶级」(class)一词下过准确定义,但他肯定认可将生产要素的占有作为划分阶级的一个主要指标。阶级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伴随生产力发展而产生。具体地说,当生产力发展到有一定剩余劳动产品时,社会就划分成了直接从事劳动却不占有生产要素的生产者阶级,与脱离直接生产、管理生产要素的占有者阶级。在马克思看来,阶级社会中的国家与法律说到底都是维护「占有者阶级对生产者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的工具。在一个社会划分两个或者更多阶级的情况下,利益的冲突使得阶级之间的斗争几乎不可避免。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有着重要的历史功能,它一方面使得统治阶级不至于过分压榨劳动力这一关键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则作为动力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历史的演变。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中声称,从原始公社解体「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推动历史演进的解释,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推动历史变迁的解释并不矛盾,因为不同阶级正是代表了新旧生产关系而进行斗争的。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

 

意识形态批判

 

虽然马克思很重视对社会的物质层面的分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思想可以被简化为一种「经济决定论」(economic determinism)的教条。在他的分析中,「社会意识」(social consciousness)的要素也会发生相对独立的影响。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同样也是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不仅占有了物质资源,而且占有了思想资源,他们将自身的特殊利益表述为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而被统治阶级则误以统治阶级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误以统治阶级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从而产生了所谓「虚假意识」(false consciousness)与「意识形态」(ideology)的问题。马克思将意识形态视为「对现实的颠倒、逆转和经过修剪的反映」。意识形态为现有秩序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但这不是真实的世界,更不是合理的世界。马克思以他振聋发聩的批判,埋下了革命的火种。


查看全文
 
评论
 
 
热度(3)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上一篇
下一篇
© 老马迷途|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