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之跃

信心之跃 

转自《哲学园》


齐克果(Søren Kierkegaard)以人的宗教作研究对象,并极为关注个人的生存体验,他着力研究个人的理性以外的各种情感,如焦虑、荒谬、绝望等。齐克果死后,他的哲学思想本来只在丹麦一地流传,至1877年因丹麦的文学批评家布兰代斯(G.M.C. Brandes)的发掘与大力推广,使齐克果的思想开始为世人认识。于是,这位十九世纪的思想家,所影响的不是他的时代,而更多是二十世纪。比如以沙特为首的存在主义思潮(Existentialism)与新教神学家卡尔巴特(Karl Barth)等,都是深受齐克果思想启发而发展出来的。


孤独的人


在相当的程度上,齐克果的哲学思考始于对黑格尔的批判。他不满意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绝对理性主义,及强调整体比个体重要之倾向。齐克果认为黑格尔营造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却跟他的人生经验不相关,有如一个人自己建造了一座王宫,自己却不住在裹面。他也认为哲学体系愈是宏大,就愈容易走上抽象玄思之路,愈离开对个人实际生存问题的关注。齐克果早年曾站在黑格尔整体主义的立场以批判苏格拉底,指责苏格拉底不顾全体,只看见个体的存在。这时在齐克果的眼中苏格拉底只忙于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人的意义是甚么?


齐克果后来发觉苏格拉底的思想实然极为深刻,苏氏意会到个体的生存体验比抽象的整体来得更实在。对于人类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强烈的生存体验,因而个体的生存感受总比群体这个概念更实在。相反,群众是甚么呢?充其量只是一个数字,并不说明甚么。那庸庸碌碌的千百万人只是一种假象、幻觉、骚动、噪音。


真理的主体性

 

齐克果对黑格尔哲学另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黑格尔体系过于强调客观性。以客观性为准则来追求真理,正正就牺牲了实在的个体。齐克果强调应该以主体性取代客观性的思维方式。在此,齐克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真理即主体性、即实在。他的意思是价值与个体息息相关,人应该选择一个能为之生、为之死的价值而生存。


齐克果并不否认世界存在着一些客观的真理,如物理定律、数学公理。但他认为这些真理虽然具有事实性,并超越个人的情感和意见,不过它们只能告诉我们事实是如此,难以告诉我们如何生活。齐克果指出如果真理站在我面前,冷冰冰而赤裸,毫不在乎我是否认出它,那它对我有甚么益处呢﹖


可以说齐克果认为的真正真理不是那种和个人生存体验无涉的物理定律、数学公理等等,齐克果所指的真理毋宁是打上个人选择、情感烙印的价值。但既然真理属于主体性而缺少绝对客观性,真理对于个体而言就充满不确定,因为人永远不知道自己选择的东西是否正确,能否为他人所认同。


齐克果表示真理属于主观的层面,需要通过主体对理想价值的选择和充满激情的委身,从而在主观上成为真实。真理恰恰就是一种冒险,这种冒险凭着无限的激情选择了客观上的不确定性。


信仰


齐克果强调真理本质上就是对于客观上不确定性的自由选择和充满激情的委身。由此,齐克果就转而探讨宗教信仰。他指出个体和上帝的关系,其实就是个体和客观上不确定的关系。他指出如果个体能客观上把握上帝,就没有必要信靠上帝;正因为个体不能把握,所以必须信靠。


齐克果认为不确定性愈大,信仰者信靠所承受的风险就愈大,但他的信仰亦因而愈伟大。客观上的不确定性可以指逻辑上不可能、自相矛盾的东西。换言之,客观上的不确定性有时甚至意味着荒谬。在齐克果看来,信仰是一种全然不顾上帝存在与否、基督宗教的荒谬性(神性的、全能的上帝竟然会道成肉身,死于十架上),而凭借个体的意志决定信靠上帝。


齐克果曾以基督宗教中的亚伯拉罕奉神之命杀子献祭的故事为例,说明真正的信仰是怎么一回事。上帝见亚伯拉罕老来无子,甚为怜悯,所以赐他一子,名为艾萨克。有一天亚伯拉罕听到上帝呼唤,要他把艾萨克作祭品。如果艾萨克被献祭,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肯定承受不了。


亚伯拉罕选择不告诉撒拉,把艾萨克带到山上准备献祭。对于旁人而言,亚伯拉罕对妻子不忠诚,而且还可能犯上杀人之罪,加上亚伯拉罕如何确定那呼唤他的声音真是上帝,而不是其他邪灵﹖


最重要的是亚伯拉罕要面对伦理与宗教之间的张力,在伦理的层面他不可以杀人,但在宗教的层面而言他需要杀子献祭。最后亚伯拉罕选择了献祭,齐克果认为亚伯拉罕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深爱上帝,把自己拥有最好的献给上帝。那个最好的东西就是他的儿子,即使父亲之于儿子拥有最崇高的伦理责任,但他仍然为了那不确定的神给他的试验,而将亲生儿子拱手奉献。换言之,亚伯拉罕在伦理和宗教之间的张力中体现出自己的伟大。


齐克果认为人从伦理到宗教的过渡,需要个人作出「信心的跳跃」(leap of faith),即人要带着激情由一个生存阶段跃进另一个生存阶段。明天我们将会探讨齐克果所论的人生三阶段。


查看全文
 
评论
 
 
热度(2)
 
上一篇
下一篇
© 老马迷途|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