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必然

自由与必然

转自《哲学园》


身心交互问题

 

斯宾诺莎利用「实体」(substance) 、「属性」(attributes)和「样式」(mode)建构了哲学体系后,便着手处理笛卡儿遗留的问题,特别是思维和广延二元对立的难题。斯宾诺莎认为要解决笛卡儿的心物二元论,便需要诉诸实体一元论。斯宾诺莎认为思维和广延两者都只是同一个实体的两个面向。

 

以后的德国哲学家谢林概括为︰自然(广延)是可见的精神(思维),精神(思维)是不可见的自然(广延)。斯宾诺莎于《伦理学》第一部分界说(二) (Part 1, Definition 2)中说:「一个思想可以为另一个思想所限制,一个物体也可以为另一个物所限制,但是物体不能限制思想,思想也不能限制物体」。(a thought is limited by another thought, but a body is not limited by thought, nor a thought by body)

 

自由与必然

 

斯宾诺莎花了毕生精力研究上帝的本质和属性,在常人看来是陷于抽象思辨,对现实生活并无帮助。斯宾诺莎却认为真正的生活应该是认识上帝,通过认识上帝来认识自己。由于上帝是唯一的实体,无所不包,没有东西能存在于它之前和之外,所以只有上帝才是自由。根据斯宾诺莎的定义,上帝的自由是必然存在的,如果没有东西能外在于上帝,那么上帝便不受任何东西所决定,只能自己决定自己。

 

至于一切受造物,它们只能受制于必然性。根据斯宾诺莎的定义,必然性指其存在和行为均按照一定的方式为他物所决定。斯宾诺莎实际上认为对于一切受造物而言是必然的,其实是出于上帝的自由。虽然如此,这不妨碍我们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他指出在自然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事情,但我们努力认识上帝,了解上帝的意志,就具有了一定主动性。简而言之,自由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

 

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欧洲,上演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争,双方的分歧在对于知识的基础上。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例如笛卡儿(Descartes)、斯宾诺莎(Spinoza)和莱布尼兹(Leibniz)认为知识基础是天赋观念,主张利用演绎法由真观念作为大前题,经过小前题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此外,他们反对把认识奠基在感觉之上,因为感觉多变又不具普遍性。

 

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培根(Francis Bacon)、霍布斯(Thomas Hobbes)、洛克(John Locke)、巴克莱(George Berkeley)和休谟(David Hume)主张知识基础是经验,反对人有天赋观念,在认识论上主张运用归纳法来获得知识。当然这不表明理性主义哲学家完全排斥感觉,经验主义哲学家否定理性能力,只是侧重面有所不同。


查看全文
 
评论
 
 
热度(1)
 
上一篇
下一篇
© 老马迷途|Powered by LOFTER